深度好文 | 三個華人家庭揭秘最真實的澳洲教育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澳洲,這個僅有二百余年文明歷史的國度,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屹立在發達國家之林,在科研、體育、文化、藝術、醫療等各個方面都是這個世界的尖子生,而直到今天它才有兩千五百萬人口,這個成才率可真不是一般的高,這一切,必須與強大的教育有關。
真實的澳洲教育是怎樣的?讓我們聽聽那些親歷過中澳教育的華裔家長怎么說。
華人媽媽講述
沒教科書、沒作業、沒考試的澳洲教育
如何培養人才?
在兒子8歲那年,我們舉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悉尼。這里景色怡人,空氣清新,鄰居又十分友好,我相信在澳洲的生活將會十分愉快。
辦好手續后,我們就把兒子送到離住家公寓不遠的公立小學去讀書。
與中國不一樣的是,校園里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孩子們可以隨意地坐在教室里,老師在中間,孩子們圍坐在小桌子旁,教室墻壁的四周貼滿五顏六色充滿稚氣的兒童畫。
上課時,學生們可以隨時問老師問題,可以自由自在地說話,有的學生還走來走去,這是在中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兒子開始每天上課,我卻一下懵了,這里竟然沒有教科書、沒有教學大綱、沒有家庭作業、沒有各種考試,連期末考試也沒有。
黑板上寫滿了國際音標和拼寫的單詞,但是從來不要求學生聽寫、默寫,單詞也不硬性要求背。
在國內的同齡人能寫出漂亮作文的時候,兒子竟然不知道英語的星期一、星期二怎么寫。他在中國小學上了三年,成績中等,在這里竟然數學成績全班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兒子那空空的書包和愉快的背影,我心中不禁抹過一絲不安。
在日后激烈的競爭環境里,這種教育水平如何與他人競爭?這個國家的人才是怎么培養出來的?在人生最寶貴的階段,讓孩子們完全放任地玩,基礎教育能行嗎?高中和大學怎么勝任那些高難的課程?
直到那一天,我看到兒子電腦上的作業題目是:《我眼中的中國文化》。這居然是給小學生的題目?
這樣天大的題目,是他們這些從來不認真讀書的孩子們寫的嗎?這樣的文章,就是在中國,也是學者、研究者才做的事情,拿給這些幾歲的孩子,他們能做出什么樣的作文來呢?
我問兒子這是誰出的題目,兒子告訴我:老師說過,澳洲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關于自己祖國的文化、歷史、地理的文章,然后分析自己的文化和澳大利亞文化的差異,最后還要說明自己的看法。
一個星期后,兒子的作業做完了。沒想到,打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這篇文章竟然分出了十幾個章與節,最后還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有點發楞,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后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在澳大利亞的教育下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盡管沒有固定的教程,沒有周密的教育方案,但學完一年后,我發現他已經學會了獨自完成老師布置的一個又一個天大題目的作業,學會了如何在圖書館里系統地使用計算機,在哪里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而且,他已經善于去鉆研他不懂的東西。
兒子的變化,使我重新審視了西方的教育,比起填鴨式的教學,生性活潑的兒子在澳洲顯得更為得心應手。在這里,他頭腦靈活、心靈手巧,不管是做手工還是繪畫,他更能贏得老師的稱贊。他在這里才是完完全全、充分地擁有了自我。
在澳洲,我經常看到,不論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在美麗迷人的海灘、野生動物園、植物園里,經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學生們手里拿著紙和筆。
他們不時蹲下來看所觀察的對象,不時在小本上寫著什么。別人告訴我,這就是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呢。
至于悉尼市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更是孩子們經常去的地方,兒子最高興的就是背上水和面包,拿上紙和筆,到郊外和博物館去“玩”。
兒子的老師曾對我說過:
“對人的記憶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知道到哪里去尋找所需要的比他的記憶多得多的知識;第二就是他能夠綜合地使用這些知識開發新的創造能力。
如果讓他們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他們知識豐富,更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聰明,還會扼殺人的創造力。”
也許這位老師是對的。我想起我的大學同學們,他們在中國的學校里是佼佼者,從國內的大學本科到國外的博士,他們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學習成績拿到獎學金,其他國家包括當地人大多不是他們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中國學生往往沒有他們那樣機靈,那么富有創造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差異。但中國人從小填鴨式的教育,很少有自由發揮的時候,一旦失去常規的參照,可能得到的并不是自由,而是茫然和誠惶誠恐。
華人家庭揭秘
6歲孩子親歷的澳洲日常考核
有家長就會擔心了,既然澳洲沒有各種考試,那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呢?這邊的學校依靠的是用“隨堂檢測”和老師的日常記錄。
這些日常的評估,老師都不會逐個給出分數,更不會排名。老師會把每個孩子隨堂檢測的表現,細致記錄,寫在每半年遞交給家長的“學生評估報告”上。
6歲半的蝦米在澳洲上了半年課,收到了第一份“學生評估報告”。這份評估報告是一份8頁長的PDF文件,分為三個部分:如何閱讀孩子的學業報告、主要學科評估表格、各科老師評語及學科考核。
主要學科評估表格,直觀展示孩子在綜合能力、英語、數學和科技等四項考核內容上,是否達到維州公立教育對各年級學生的要求:這四項考核內容之下,又做了三項到四項的細分。黃色區域表示該年級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黑色圓點代表孩子能達到的水平。
達到基準水平獲評級C,超過基準水平半年到一年獲評級B,超過基準水平一年半以上或評級A。
在這張大表格后面,跟著8個學科的老師評語和單科評估報告。老師先寫清楚這個學科這個學期的教學要點是什么,而你家孩子的學業表現如何。
從這份評估報告中,孩子個體的學業被記錄得很詳細,但是不會看到他在班級里的排名大概到多少。
和這份評估報告一起發送到家長郵箱的,還有一份特別說明,叮囑家長,
“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不要因為暫時沒達到你的預期而責備他們”
在澳洲,老師從不吝嗇對孩子的贊美與肯定,這種教育方式讓許多不自信的孩子一步步融入進了這個陌生的環境。
華人爸爸講述
中澳教育在三方面天差地別
我用了整整兩年來陪孩子經歷中國和澳洲教育的過渡,也嘗試著思考這兩者間的異同。
家庭教育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外國的孩子都很自信。而與此相反,中國的孩子和大人普遍缺乏自信。這是為何?我琢磨,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
孩子成長的過程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父母的影響無疑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我們的文化里,聽父母的話天經地義,孩子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氛圍里很快會被磨滅,我們喜歡聽話的孩子,稱之為“乖”,殊不知在這個“乖”的背后是孩子個性的抹殺,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唯唯諾諾,長大后談何自信呢?
我們也決容不得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合時的堅持,更見不得孩子的執拗,可殊不知這背后是為人父母的專政和家庭民主的缺失。
可澳洲的家長,習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意識,讓他們凡事不要立即贊同,要自己動腦筋想。澳洲孩子受到的鼓勵是各抒己見,獨立思考,追求真實、創意、想象力等等。
澳洲人總會千方百計的,有意無意的找到孩子哪怕極微小的優點,把它點亮發光。可我們中國人父母,卻具有挑剔的天賦。嘴里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來做對比,總會說“你瞧某某某比你懂事多了,成績好多了!”
社會教育
我們常說,社會是個大熔爐,是塊試金石。縱然家庭、學校教育一切如常,如果這個社會出現病態,對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也會帶來潛移默化的致命影響。
社會教育非常寬泛,當孩子走出家庭的任一瞬間,她(他)就面臨著社會給他(她)的教育和影響。個人覺得,澳洲社會整體是非常正向的。
澳洲人從不吝惜在公眾場合給陌生人微笑、鼓勵、幫助和寬容,我們總能在人和人目光相對的那一微笑瞬間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溫暖,世界不再冷冰冰。
我們從不用擔心自己碰到困難,自己摔倒會沒有人幫助,因為你周圍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停下腳步扶你一把。當我們成為目光焦點,無論做什么,做的好壞,澳洲人都會用一句”Good Job" "Well done" 來和你擊掌,給你鼓勵,沒有人體會不到掌心傳遞過來來自陌生人的力量。這種社會帶給人的影響,像一粒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田,有一天,它就會發芽長大,然后開花結果,傳遞出去。
在澳洲,你能看到很多各種各樣的殘障人士,自由,自信的生活,工作在社會的每個角落,但你看不到人們對他們的異樣眼光。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的工作,而絕不需要擔心別人對你的評價。
這個社會讓人們明白每個人都是不同,教會人們彼此尊重,所以你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你的個性就會閃出光芒。
澳洲是一個對運動和藝術極為熱衷的國家,各種運動在澳洲都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普羅大眾也具備非常高的平均藝術鑒賞水準。
體育不僅僅是對身體的鍛煉,更在不知不覺中歷練了孩子的堅韌、毅力和抗擊打能力。音樂、藝術也不僅僅是多一項技能,更帶給你心身愉悅,很多時候甚至可以幫你度過荊棘叢生的人生苦旅。
學校教育
這其實是我們中國人內心中的真正教育,我們忽略了“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我們只關注“學校教育”。
如果你詳細了解,深入體會澳洲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你會發現這里的學生其實一點都不輕松。最大的區別是澳洲的教育關注給孩子的人生做好足夠儲備,而中國的教育更關注一個高考,而忽略了整個人生。
澳洲的小學基本在玩,但絕不是漫無目的瞎玩,它讓孩子在該玩的年紀痛快的玩,幾乎沒有壓力的多少學一點東西,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喜歡上上學和最基本的汲取知識的方法。小學還會做一件事情,就是讓每個孩子學著公眾表達和溝通,這一技能要貫穿整個人生。
澳洲的中學六年,會用整整三年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后要么選擇去技術學校學習具體技能,要么在自己的興趣上深挖并進入大學精雕細琢。
中學的頭三年每一個孩子都要選擇音樂、美術、食品加工、影視制作、服裝設計、木工、機械加工、藝術鑒賞、運動、數學、科學等林林總總的課程,這些都是教學大綱的規定課程,有的私校在此基礎上還會有更多選擇。
它的目的有二,一是用三年時間交給孩子們所有未來人生所需的基本生活技能,二是用三年時間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在后續的學習里重點打磨。所以,在澳洲絕不會出現上了大學的孩子還不會做“番茄炒蛋”,他(她)也絕不會在半夜三更吵醒父母僅僅為了詢問個配方。
澳洲的大學、研究生奉行的是寬進嚴出,考上大學相對容易(盡管只有35%的高中生選擇進大學繼續深造),但要畢業那可真是要脫層皮。
如果對比大學的考試,中國的考試其實要輕松很多,更多的只需要強記硬背,而且中國大學還通行考前劃重點,但凡動點腦筋,下點功夫,考試都不是問題。但澳洲大學,研究生的考試就不那么簡單,絕大多數都是開卷考試,試卷發給你,給你兩周時間交回試卷,你會發現縱然千里千尋,你也找不到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對所學的完全融會貫通,這時候就會發現,從小培養的閱讀和文字表達有多重要。
我們最終是想要孩子過好這一生,所以他(她)光會考試遠遠不夠,那些人生所需要的東西才是教育最應該教會孩子們的財富,譬如自信、尊重、生存技能、禮節、涵養、溝通技巧……而這些,恰恰就是澳洲教育的真相。
來源 | 部分資料來自辛上邪、蝦米兄妹在澳洲、親歷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