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移民,更像是“被迫”出逃……
發布時間:2016-01-14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遠離故土對大部分有著深厚鄉土觀念的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是個輕松的選擇。然而,即使對著“離開”有著再多的不舍,因為一些忍無可忍的“中國現象”,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1、無可遏制的環境污染
霧霾
“我兒子今年四歲,這半年來總是咳嗽。去北京市兒研所看病時,專家說現在他的門診有這種癥狀的患兒越來越多。醫生對此也沒有辦法。對霧霾,大人也許還有些抵抗力,孩子的反應太明顯了。”石油化工專業出身的劉先生對PM2.5的危害并不陌生,北京在2014年2月出現的連續霧霾最終使他決定攜妻兒出國。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擔任高級項目主管的申女士,最近也在準備出國。2012年下半年,因為久咳不止,申女士“徘徊”于北京各大“三甲”醫院之間。最后在中醫調理下,咳嗽終于壓了下來,被確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醫生建議她最好離開霧霾的環境。
“我并不想移民,但國內空氣、水源甚至是農作物的污染都太嚴重了。”申女士無奈地表示,“經常與我一同等煎藥的一個阿姨,咳嗽時間比我還要長。移民海外兩個月后,她與我聯系說,不用吃藥也完全不咳嗽了。”
水源
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曾在國際地下水論壇的發言中提到,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水利部曾經對全國700余條河流,約10萬公里河長的水資源質量進行了評價,結果是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同時,原油、柴油泄漏,污水違法排放等事件不絕于報端。
由于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在水流和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可以通過循環污染土地和植被進而進入人體,危及人類的健康與生命。
2、令人膽戰心驚的“毒品新名詞”
近年來中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風波不斷。大頭娃娃、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豆芽、反式脂肪酸、甲醛毛血旺、塑化劑、毒膠囊……這一系列通過食品、藥品安全事件而被公眾創造或者認識的“新名詞”,透露出了中國加強食品安全保障的任重而道遠。
盡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這樣令人寬慰的“描述”,卻并不能阻止中國家庭申請移民的腳步。
“看完新聞我什么都不敢給家人、特別是孩子吃,我也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好現在這種到處是‘毒’的局面。但實際情況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打擊一批又出現新的,感覺成效甚微。這樣慢慢等待的日子太難過了。”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趙女士焦慮地說,“我們每天都在‘被科普’化學知識,就像生活在化學實驗室中。移民就是不愿每天生活在擔心和恐懼之中。”
3、令國人詬病的“中國式教育”
年青一代的中國人為什么最終選擇“離開中國”?王女士一家的經歷中,我們幾乎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就聽說入園難的問題。我提前將近一年的時間向一所比較好的公立園報名,竟然被告知名額已經滿了。后來輾轉托了很多人,才勉強擠進了這所幼兒園的親子班。”談到這段波折的經歷,王希一臉疲憊。
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王女士吸取了教訓,立刻開始替兒子尋覓“小學”,此刻,學區房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了。在經歷了找合適的學區、賣掉原有房子、貸款買新學區房、轉戶口、報名、審核、面試、體檢等一系列漫長到折磨人的過程后,兒子升入了某知名小學。
然而折磨卻仍沒有結束。升入小學后,班級里的孩子基本每人都有“一技傍身”,王女士平時主張的“放養”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顯然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中國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所花費的“良苦用心”,也許在全球范圍內都鮮見“對手”。然而即便這樣的竭力準備,中國教育仍然回答不了那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看到姐姐一家因為外甥即將高考的壓力鬧得家無寧日,想想才上小學的兒子還要面對“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就業等一系列幾近“殘酷”的壓力,王女士一家人開始考慮移民。
4、沉重的生活壓力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幾年收入沒有明顯上漲,花銷卻連年增加。從2010年開始,物價水平開始明顯攀升,大部分一線城市里,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3500元工資,在目前的實際物價水平下,只能算是低收入,僅能解決溫飽。
“見過網上流傳的那個中國最牛小縣城的段子么?物價貴得跟紐約曼哈頓似的,工資少得跟非洲似的,菜價漲價跟愚人節似的。這就是現在大部分人生活的現狀。如果你買過車、買過房、辦過企業,就知道生活在中國,辦個事情何其繁瑣。我想離開的原因很簡單,壓力太大、活得太累,我只是想讓生活質量更高一點。”剛剛得到澳大利亞移民局發來體檢通知的董先生這樣說道。
5、中小型企業生存舉步維艱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經過幾年的生存“掙扎”,大部分中小企業對經濟放緩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讓很多人感到了壓力。在東莞經營多年鞋業制造生意的陳先生就打算“結束企業”,帶著妻子和女兒,移民歐洲開始新的生活。
“原材料、勞動力和營銷成本上升,企業稅費負擔沉重,內外需不振、業務萎縮,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經營難,這些都是我最終選擇結束生意的主要原因。無論中央政策怎么制定,但現在為止,像我們這樣的中小型企業融資還是主要以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為主,沒有其他的融資渠道,政府沒有什么有利的扶持政策,利潤低、利率卻很高。”陳家瑞說。
“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國有企業最多受到政策優待,然后是外資,最后才輪到民營企業。”陳家瑞說。“企業家的離開,有時是被逼走的無奈。”
移民意味著什么?
曾有數據顯示,2010年時中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數量已超過4500萬。《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顯示,截至到2013年,中國海外移民存量已達到934.3萬人,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移民輸出國。
隨著中國移民人群的逐漸增多,近年來,中國個人住宅投資的身影頻繁地出現在國際房地產交易的舞臺上,購買需求明顯上升,優質的教育資源對中國客戶來說更是難以抗拒的賣點。
對于已經習慣了北京、上海高房價的中國人來說,紐約、倫敦、悉尼的房子并沒那么遙不可及,歐洲的房價更是低到離譜,與配套環境和社會資源相比,國外的房子真不算太貴。從海外住宅市場的投資來看,中國人投資的并非僅是房產,更是一種優質的生活方式。
25萬歐起置業希臘,享愛琴海畔優質生活!
30萬歐起置業塞浦路斯,定居“歐洲后花園”!
30萬歐起置業意大利,開啟屬于您的羅馬假日!
50萬歐起置業西班牙,盡享旅游王國完美假期!
存款+購房,馬來西亞——真正適合中國中產家庭的亞洲第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