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生含淚自述:體檢坑爹那些事兒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一名叫理查德的美國家庭醫生,在中國經歷6次體檢,然后他拋下這樣的話:這里不像是一
家醫院,更像是一家工廠,一家高效的工廠。而我就像一頭屠宰場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線上。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式”體檢
1、體檢也有“套餐” 成為醫院的一門生意
在體檢最開始時,沒有醫生或護士向理查德詢問健康問題,做風險評估,然后再決定他需要做哪些檢查。理查德直言,醫院的工作人員沒有專業的能力根據客戶的健康需求推薦體檢項目,而事實上,他們都是銷售人員。
2、咨詢人員“并不專業” 他們的目標只是體檢成交
理查德注意到在自選項目里有個“HCV(hepatitis Cvirus,丙型肝炎病毒)”,于是向咨詢臺的工作人員問道:“這是什么檢查?”對方說不知道。他又問幽門螺桿菌是什么檢查。“是胃里的一種東西。”對方看理查德還想再問,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檢查,醫生會告訴你的。”理查德就這樣悻悻然被打發了。
3、無論高級低級 不必要的檢查項目“一籮筐”
理查德發現,一些在美國需要花費大價錢才能做的檢查,在中國的一些體檢機構,幾百塊錢人民幣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癥酶檢查,幽門螺桿菌呼吸檢測,中醫的體質分析,腹部、頸動脈、心臟、子宮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聲波檢查,CT掃描全身和X射線照片,還有更高級的經顱多普勒檢查。在中國的體檢機構,他們的營業理念是把昂貴的高級檢測廉價化,并薄利多銷。
“像頸部的超聲波,60歲以上或是有心臟問題時才需要做。”理查德說,“還有我做的經顱多普勒(TCD),為什么要給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做TCD?那是為篩選中風病人而做的檢查。這種檢查的泛濫是在浪費公共衛生的投入。”
另外,對于健康的年輕人,CT是有害的,一個年輕人如果每年都做一次CT,把自己暴露在輻射中,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4、檢查報告不嚴謹
根據這個檢測,體檢中心得出一份長達4頁的報告,涵蓋其身體中各種重金屬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等,理查德調侃說,“這是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巨長的報告”。但這份檢測從他的專業知識來看是非常不嚴謹的——要檢測身體中的重金屬含量,應該做血液檢查或頭發檢查。
在理查德的體檢套餐里,還有一項腫瘤標記物的血液檢查。“我知道很多中國人都非常喜歡并在意這項檢查,但針對健康人的癌癥標記物檢查是非常不準確的。”
其實美國癌癥協會認為,腫瘤標記物主要是用于已經患有癌癥的病人,評估他們對治療的反應,或是用于檢測癌癥病人是否有復發的跡象。而中國人并不清楚這一點,他們看到表示正常的檢查結果,或者異常的檢查結果時,錯誤地安心或者被錯誤地驚嚇,其實這項檢查對健康的人是非常不準確的。
中美兩國體檢的區別:相信儀器還是相信醫生
中國
中國人對于體檢的熱情,時常令理查德這樣的外國醫生感到驚訝。在中國,體檢就像流水線一樣,分門別類地進入各種B超室、CT室,也就是說,體檢大多是由儀器來完成的。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家庭醫生,而中國的醫生被訓練來治療疾病,而不是幫助人們如何預防疾病。
美國
美國人也會有年度體檢,但他們沒有像中國那樣的一個巨大體檢套餐。美國人先去找自己的家庭醫生聊一聊,然后根據醫生的建議,決定檢查項目,通常是一些膽固醇、血壓、血糖的檢查,沒有人每年必須要做心電圖(Electro Cardio Gram)、CT、超聲波。
在國外,體檢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并要求提供體檢者的個人資料,包括基本情況、病史、用藥史等。隨后,體檢中心會給體檢者一份詳細的回執,包括為其量身定制的體檢項目、精確到每一個體檢項目時間的體檢時間表,以及飲食、穿著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等。體檢結束后,醫生不僅會告訴體檢者身體存在哪些問題,還會詳細地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以及日后應該如何調整生活方式等。
理查德認為,中美兩國的體檢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國的體檢文化中,做一項項的測試要比和醫生交流重要得多,這是非常悲哀的,中國人不相信他們的醫生。而醫學專家介紹,其實數據的價值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設備的檢查只是一種“橫斷面的檢查”,包括抽血、做彩超、心電圖都只能反映身體那一瞬間的狀態,不能說明之后的問題。